新民晚報:東華大學教職工,充當學生最貼心的“外賣員”
東華大學教職工,充當學生最貼心的“外賣員”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張炯強 王宇 2022-04-11

圖說:東華大學教職工志愿者服務隊 來源/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24小時待機,是他們日夜的守護;他們放下紙筆,扛起飯箱,汗水浸透了衣衫,一趟又一趟、一車又一車……“只要同學們吃好,再累都值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東華大學教職工志愿者服務隊,疫情期間,他們充當學生最貼心的“外賣員”。
“快點!快點!再快點!一定要讓同學們吃到熱乎飯!”“每天的送餐接龍就像搶菜一樣,‘手速’慢點就搶不到了!”前一天晚上,老師們就盯著“東華大學教師志愿者群”,等待一聲號召,報名參加第二天的送飯大軍。“為學生送餐啦,走起!”“我來!”“報名!”“參加!”
“五星好評!”“每日幸福巔峰時刻,一日三餐等飯來,美味的餐食很暖心,樓下不停步伐的老師志愿者辛苦了!”有同學在朋友圈說道。
每到飯點,送飯大軍就會準時、有序出現在一棟棟宿舍門口,為同學們送來一盒盒剛剛打包好、熱氣騰騰的飯菜。截至發稿,兩校區志愿者參加送餐人數達1500余人次,共派送餐食30多萬份。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么大規模的送餐志愿任務,當然離不開科學的計劃和調度。機關黨委專職黨務干部肖祥除了送餐,還是負責延安路校區餐食派單和志愿者送餐分配工作的“總調度員”,大家也親切地叫他“肖帥”。將打包好的盒飯,根據每棟學生宿舍樓的人數,按照樓號進行分配,并組織教工志愿者將餐食又好又快地送到同學們手中。表格、名單、路線……看似簡單的流程,實際上要經過不斷地路徑優化,都是為了讓同學們能早點吃上飯。肖祥說,“雖然有的時候真的已經是筋疲力盡,但是想想身邊很多的老教授、女教師,他們中的很多都是忍著腰痛、腿痛,‘輕傷不下火線’,我真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咬咬牙,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疫情!”
有這么一群人,平時總是和文字打交道,干起“重苦力”也是毫不含糊。出版社和期刊中心的老師們第一時間主動報名參加了學校疫情防控教師志愿服務工作。
這支占到延安路校區近三分之一運力的“主力”隊伍,擔起了送飯的“攻堅”任務,就是從延安路校區二食堂往宿舍送餐。二食堂一樓到地面有十幾節臺階,平常幾步的距離,加上這兩人才能抬得動的飯箱就顯得不那么容易了,兩棟宿舍樓的一次的送餐任務就是五十多趟……蔣敏麗是出版社的“老法師”,臉上冒出的熱氣早就模糊了視線,她說:“我是老紡大(東華大學前身)畢業的,對于東華有很深的感情,看見孩子們在校園中快樂地奔跑跳躍,感覺我自己內心也依然年輕,希望校園能早日恢復往日的熱鬧,讓我繼續感受欣欣向榮的青春氣息。”
講臺要站得好,抗疫志愿服務這堂身體力行的思政課更要上得好。“叮叮叮!”正在實驗室里的材料學院孫賓老師看到志愿者群里的緊急招募信息,第一時間接龍報名,馬上脫下了“大白”的實驗服,穿上“大白”的防護服就加入了松江校區的送飯大軍。“我期望能給我的學生,年輕一代做個榜樣。”作為老師,他希望同學們能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特殊時期,剛好是知識點查漏補缺的好時候,自主學習,多積累,老師們很樂意為大家提供平臺和保障。
松江校區送餐大隊中還有一批“二傳”隊員——樓外教師志愿者。他們每到飯點兒就駐守在宿舍樓外,與駐樓志愿者“打配合”,負責餐食的卸車和搬運,解決了送餐服務從車到樓門“最后幾米”的問題,大大提升了送餐的效率。
從太陽當頭,到月明星稀,東華老師們騎著三輪車、拉著小推車、開著自家的小車,載著“幸福的煙火氣”來往在食堂和宿舍,迎面的微風吹走了志愿者老師臉上的疲憊……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通訊員 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