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課第一天!我校“元氣滿滿”開啟新學期!
“終于回到久違的教室!終于見到熟悉的老師、同學!”9月21日一大早,不少學生結伴早早來到教室,打開新課本,聆聽新學期第一堂課。雖然隔著口罩,依然可以感受到學生激動興奮的心情。從今日起,我校將恢復常規線下教學模式,正式開啟“元氣滿滿”的秋季新學期。
線上線下,實現教學同步開展
早上8:15,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董杰老師提前打開多媒體設備,聲音洪亮,正在松江校區2154教室為講臺下89名學生講授“聚合物基復合材料”。開課首日,學生們聚精會神,聽得津津有味。

(任課教師精神飽滿)
伴隨著近八個月“超長假期”的結束,我校“老生”已于9月11日前陸續返校。新學期,學校將按照正常教學秩序在線下授課。“教室里有老師的諄諄教誨,有同學的歡聲笑語,有記錄筆記的‘沙沙’聲,這才是我向往的課堂。”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學生楊昕妍憧憬地說。
走進延安路校區逸夫樓502教室,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青年老師廖延彥正在繪聲繪色地為學生講授“西方服裝史”。與此同時,她打開電腦,通過專業的在線教學平臺錄制課程。
對少數因故未返校的學生,任課教師采用電腦錄屏或現場攝像錄播等方式,保證線上線下教學同步開展。“我們在教室購置了手機支架等設備,方便老師錄課或直播,這樣線上線下的學生都能照顧得到。”教務處副處長丁可說。
主動出擊,全力做好開學準備
在新學期來臨之際,教務處、研究生部及時制定秋季學期學校教學工作安排,完善疫情防控期間線上線下教學突發事件工作預案。各學院也紛紛召開教學工作研討會,討論新學期教學安排。
開課前一周,體育部黨政班子在體育館、操場等場地進行全面安全排查。體育部副主任劉成表示,“我們在體育館、洗手間、休息室等重點區域配備了洗手液、消毒液以及體溫計等基本防疫物資,讓前來上課的師生更加安心。”
暑假期間,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思政課教師前往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上海紡織博物館等地進行調研考察,為新學期思政課教學備好課。“尋訪的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是豐富思政課教學案例的最好素材。”馬克思主義學院老師陳希說。

(學生在鑄造技術實訓室開展實訓)
為補足補齊春季學期落下的實習、實驗類課程,學校在9月21日正式上課前,安排返校學生集中開展實踐類教學。目前,已有700多名學生在工程訓練中心完成實驗課或工程實訓。
化危為機,推動教育教學創新
“就教育教學模式轉變而言,此次疫情是‘危中有機’的。”研究生部主任俞昊認為,疫情暴發后,廣大老師對線上教育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在后疫情時代如何優化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有效推動新興教學技術手段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外語學院副院長楊唐峰表示,新學期公共外語教學將結合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積累的經驗,推進寫作、聽說等公共課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利用網絡和課堂雙平臺,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構建線上線下學習社區,建立“互聯網+”的教學新形態。

(學生認真聽課)
在旭日工商管理學院老師周建亨“運作管理”的課堂上,他通過“火神山”案例向學生講授項目管理中各種資源敏捷調度的要則。管理學院新學期將進一步挖掘戰“疫”中涌現出的典型人物、事件,推進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推進和深度融合。
紡織學院則成立教學副院長、專業教師、教務員和輔導員組成的教輔團隊,為新生提供全方位的專業輔導。同時,學院將面向所有本科生開放“科普實驗室”和“科創實驗室”,增強課內外教學聯動,方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課外科技實踐。
開課首日,全校共開設475門次課,有339人次任課教師參與教學,上課學生人數達20535人次。從首日教學工作運行情況看,任課教師備課充分、精神飽滿,學生全神貫注、學習氛圍良好,各類教學設施正常運行,教學管理井然有序。開學第一課的鈴聲已經打響,東華人再次踏上尋夢、筑夢的拼搏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