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專業優勢 倡導環保生活——東華大學“綠手印”入選2014年上海教育系統校園文化建設優秀項目

(注:“樂水行”活動進社區,環保志愿者們現場演示污水凈化過程)
協會的環保志愿者們還把“凈水實驗室”搬到了社區,借助由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提供的凈水實驗儀器,向社區居民現場演示污水的絮凝、過濾、氧化等一系列的凈化過程,通俗地講解其中的原理,普及目前水污染狀況,喚起公眾保護河流的意識。社區居民黃阿姨感慨,“現在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10億人沒有干凈的飲用水喝,污染一條河流很容易,要重新凈化回來代價這么大,以后我洗完菜的水一定要收集起來用”。
馬欣回顧說,1999年4月,“綠手印”成立之初只有十余人,由于經費有限,活動數量、質量和影響力遠不如學校其他興趣愛好類的社團。很快,學院組織環境相關專業教師加入協會技術指導老師團隊,還設立了協會基層團支部。15年多以來,“綠手印”通過打造“節能減排周”大型校園品牌活動,參與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的“濕地行者項目”“地球一小時”等公益活動,逐漸贏得學校師生及周邊社區“鄰居”的好評。越來越多懷揣同一夢想的同學走到了一起,推動“綠手印”不斷發展壯大。截至今日,“綠手印”已經培養了環保志愿者2000余名,不少已經畢業的協會成員至今仍在環保領域默默奉獻著。
結合社會熱點,關注校園生活點滴
王帝山秀給記者看一袋蘋果,“這可不是普通的蘋果,而是‘新年賀卡’!”他拿起蘋果解釋說,每一只蘋果的表皮都被畫上了一張笑臉,它們將被贈送給校內同學,用來感謝和鼓勵他們長期支持環保活動,“紙質賀卡既浪費錢又浪費紙張,用蘋果代替賀卡既能表達心意又有實際價值,多環保!”
協會成員還利用專業知識,分享各種廢物利用的小貼士,指導同學們把落葉經過洗凈、水煮、壓干、上色等步驟,制成精美的“葉脈書簽”;在微博上發起“綠植領養”活動,環保志愿者們向師生發放種子,鼓勵大家參與到綠色植物種植行動中來……各種豐富多彩的環保活動的開展,讓大家親身感受到綠色環保生活的樂趣。
“綠手印”聯合東華基建后勤處創立“節能減排周”大型校園品牌活動,在全校學生當中提倡比賽“節電節水”,并給“節電節水”的參與者們評獎。讓呂晏鋒和其他“綠手印”成員意外又欣喜的是,開展這一活動后,校內學生用電大大下降,同比往年足足降低了10%!
從去年開始,包括東華在內的多所市內高校陸續給學生寢室統一安裝空調。在為之歡欣鼓舞的同時,“綠手印”成員們很快意識到了空調可能帶來的耗電問題,他們在校內大學生活動中心擺放上有關空調科學使用的小常識宣傳紙,向同學們宣傳如何落實節能環保理念。
走出校門,深入社區
“綠手印”不僅僅在學校里開展環保活動,還長期向周邊社區和學校宣傳環保理念和做法。幾天前,綠手印的志愿者朱夢婷、沃文葉和王敏等同學來到松江區第二實驗小學,作為“環保講師”為小學生們上了一堂名為“綠色小超人”的課。“環保要從娃娃抓起!‘垃圾分類’概念的提及由來已久,但有多少人能說清楚到底該怎樣分類?我們去上課的目的就是讓弟弟妹妹們了解城市垃圾污染現狀,教他們學會簡單區分生活垃圾,告訴小朋友們,不亂扔垃圾不僅是對環境的一種保護,更是一種市民文明素質的體現。”朱夢婷說。
在這堂課上,“講師”們向弟弟妹妹們描述了國內城市垃圾的現狀,講解了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還舉了不少廢物再回收變寶的例子,弟弟妹妹們也聽得相當投入。為了保證課程質量,志愿者們還讓小學生們在教材上相應位置畫上自己綠色暢想,并且陪他們一塊兒玩“垃圾分類環保飛行棋”。
“上這堂課我們還是很有收獲的,光是看弟弟妹妹們在課堂上舉手回答問題,或者是向我們提出自己觀點和看法,我們就覺得組織和參加這次活動很有教育意義。”朱夢婷說,課后不少小學生還告訴她,自己回家后就會把相關知識告訴父母,因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現在它變得太臟了,只有大家一起來收拾清理,才能讓地球變干凈”。

(注:“綠手印”環保協會全家福)
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黨總支書記李征表示,未來協會進一步加強與專業環保組織的聯系,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通過青年學子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氛圍,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讓環保不僅是一句口號或一場活動,更成為人們的的一種生活理念、社會的一種運行方式。


